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在港服務簡史(1848 - 1999)

來源
教育服務
醫療服務
海外發展
 

line flower.gif (5244 bytes)

 

來源

為回應香港監牧、日本代牧奧斯定福嘉主教的邀請,四位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的修女一歐仙修女(香港監牧福嘉主教的親姊妹)、奧加斯加露亞修女、加比利祖冰修女和露意斯修女飽歷風險,在海上航行了四個月後,於一八四八年九月十二日由法國抵達香港。

正如種子萌芽,終成綠蔭一樣。第一任會長歐芳仙修女和比利祖冰修女為傳揚主的福音,因勞成疾,在抵港後兩年間,川三十歲的盛年先後與世長辭。

來港後修女們立即發覺到照顧棄嬰為當前急務。因為當時每天都有嬰兒被生母所遺棄,大部份都是女嬰。同年十月一日,修女收容第一位女嬰。及至年終,已收容了一百七十位兒童,且四分之三正瀕臨死亡的邊沿。

一八五一年修女搬到同屬灣仔區的一所較大的房子,命名為「聖童之家」並得到法國「聖童之家」機構的資助。其後多年,成千的孤兒得到修女們的照顧,並教導她們閱讀寫字、宗教知識、縫紉等。及至適婚年齡,又為她們介紹美善的男兒,組織美滿家庭。修女的工作不斷發展,自一八七二年至一八九三年間,收容的孤兒超過百人,其中不少獲得本地及外地人士收養。

一八五六年修女嘗試開辦學校,但只維持了數年。及至一八七六年十一月一日,本雅明修女重開該校,此校也就是現今銅鑼灣聖保祿學校的前身。直至該世紀末,該校已分為法文部和英文部。在一九二五年更增設中文部。兩年後,亦在跑馬地設立中文部。

帶著拓展天國的熱忱,修女們遠離香港出外傳教。於一八六零年先到達越南,其後她們的服務更由越南伸展到口不、韓國、中國大陸及菲律賓等地。並在中國開辦孤兒院、學校、診所及療養院等。後因政治環境轉變,所有傳教工作都被迫放棄,實屬可惜。

修女們的信德、熱誠以及忘我的精神,吸引了不少年輕少女加入。第一位中國籍修女一本雅明修女於一八六二年被派往西貢接受培育。以後加入的少女都如她一樣,直至一八九九年二月十一日,香港的初學院正式成立為止。

修女們大膽投身於醫療服務的範疇,可算是天主上智的安排。一八九四年香港發生瘟疫,修女們竭盡所能照顧很多病人。當時修女所收容的,不但是兒童,也有很多老婦人,漸漸便成為二間照顧殘疾者及老婦人像醫院般的救濟所。一八九八年一月一日醫院正式開幕,並附設一所藥房。每年約有二千位兒童及婦女得到修女們的照顧,接受治療和藥物。

灣仔的「聖童之家」在本世紀初已達到飽和。一九零八年一月六日在跑馬地興建了一間會院各為「加爾瓦略山」會院。由當時的港督盧坤主持開幕典禮。多年來此會院成為一所私家醫院以及年老病弱者的庇護所,其後成為一間學校。

由於修女在灣仔的工作不斷增展,明顯地遲早要搬到另一新地方。於是在一九一六年,修女們決定搬往銅鑼灣,開始了歷史性的遷移。她們將原有的棉花廠改建為一間修院及初學院、一所孤兒院、一間英法文學校以及一間聖保祿醫院。在整個修院範圍的中間,她們興建了一座宏偉莊嚴的心聖堂,並名為「基督君王小堂」,讓主基督成為她們生活的中心。這座小堂於一九三零年五月十日舉行祝聖禮儀。

三十年代後期,修女在九龍半島開始興建第一座房舍,開辦孤兒院和診所。其後發展成為具有七十五張病床,三層高的聖德肋撒醫院,並於一九四零年九月十四日,收容第一位病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整座銅鑼灣的建築物也變成為避難所和醫院。當時很多病患者及受傷者蜂擁而至,且有人滿之患,因此他們被安置在課室中,甚至在小聖堂內,接受修女們的照顧。在戰爭後期,銅鑼灣的建築物更慘遭悲劇性的打擊:一九四五年四月四日,盟軍空襲,炮彈如雨下,破壞了整座建築物,且炸死了七位修女及不少孤兒和職員。

至二十世紀,由於香港的經濟日漸繁榮,棄嬰數目漸減,很多婦女也出外工作。在這所的社會情況下,於一九六四、年孤兒院遂轉為日間托兒所。一百五十年後的今日,仍有十一位年老的孤兒接受修女的照顧。聖保祿幼兒園、聖保祿幼稚園以及在大埔的天主教聖保祿幼兒園為幼兒提供了極佳的訓練,為他們的將來打下了美好的基礎。聖保祿學校(包括小學部、中學部、國際部)以及聖保祿天主教小學、跑馬地聖保祿中學和藍田的聖保祿女于中學為少女提供了優質教育而馳名,且為社會孕育了一些傑出的領袖。在過去數年中,修女在教區也積極參與牧民工作。而在醫療範疇中,聖德肋撒醫院和聖保祿醫院更擁有五百多張病床,成為設備先進完善的醫院。

修女於一九六零年往台灣傳教,一九八四年更踏足澳洲,並在一九九六年往中國大陸。她們像前人一樣,默默地把天國的種于散播,並祈望它成長、開花、結果,如同香港一樣。

top.gif (902 bytes)

 

line flower.gif (5244 bytes)

 

教育服務

聖保祿學校

小學部:聖保祿書院的歷史,可溯源於上世紀一百多年前。它的辦學宗旨,不但給學生以基督價值為本的全面教育,而且灌輸給他們豐富的聖保祿精神、培養他們有一顆慷慨仁愛的心和對己對人的積極態度,使成為一個有用和能在社會上與人合作的人。

中學部:聖保祿學校是一所補助學校。起初命名為英法學校,後又改名為法國書院,至一九五六年才採用現有的校名,以恭敬主保聖保祿宗徒。現有的校舍是在一九八一年興建。學校的使命是要培育青年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富有福音價值的精神,並具有仁愛、自信、創新、能幹及負責任的美德,從而對家庭、社會作出慷慨而積極之貢獻。

國際學校部:聖保祿澳洲國際學校本名澳洲國際學校,始創於一九九三年,最初是為迎合留居香港的澳籍學生的需要。這是該校跟隨澳洲新南威爾斯的課程的原因。現在,它的中四及中五課程,擴展至包括國際中學教育普通文憑 (IGCSE : l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 由英國劍橋大學教育考試局 (Cambridge University Board of Examinations in England) 所設計的兩年制課程。該校的教學路向特別著重個人的價值觀和高尚品格的培育,使學生在一個充滿基督精神的團體中,得到關懷和支持,並獲得優質教育,至二零零一年停辦為止。

商科部:當Sr. Beatrice作銅鑼灣英文部學校的校長時,她在一九一三年增設打字為一特別科目,且在兩年後增添速記一科。至一九三九年,在Sr. Marie du Sacre Coeur管理下,漸成為一所修讀商科及秘書科的學校,至一九九二年停辦為止。

聖保祿幼稚園

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修女的教育工作,是由教授一班僅有十四位外籍兒童開始。由於兒童及班級數目逐漸增多,一九六一年分為小學部及中學部,至一九八零年分為幼稚園。至一九八五年,一所新的學前教育大樓落成,命名為聖保祿幼稚園。

聖保祿天主教小學

本校校舍位於跑馬地,原為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之「加爾瓦略山」會院,於一九零七年至零八年間建成。一九零八年由港督 Sir Frederick Lugard 揭幕,並由 Pozzoni 主教祝聖啟用,會院初期用作收容孤苦無依的婦孺。一九二七年,修會在會院開辦學校,是銅鑼灣聖保祿漢文女中學 (即現今的聖保祿學校) 之分校。一九四一年學校因戰亂被迫關閉。戰後,學校於一九四五年重開,為銅鑼灣法國書院之中文部。一九五五年,易名為聖保祿書院 (中文部)。在一九六零年,本校轉為政府津貼小學,校名亦改為今日之『聖保祿天主教小學』。

聖保祿中學

為幫助選修理科的大學預料女生,修女在一九六零年開辦聖保祿中學,由柏立基夫人主持開幕典禮,白英奇主教祝聖。它是一間政府津貼的中學,也是最早為女生提供理科和電腦課程的學校之一。它的辦學宗旨,是培育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觀、明辨是非的能力、仁愛的心腸、和堅強的性格。聖保祿中學的教育使命,是要營造一個充滿基督化的學習團體,以關懷和支持,提供優質的全人教育。一九六九年,學校增設商科部,提供秘書和文員科的訓練,直至一九八九年停辦為止。

聖保祿中學(藍田)

聖保祿中學(藍田)是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第三間為女子"而開辦的中學。它是在一九七零年興建,共有二十九班,是學生一千一百人。自中四起,分為理科及文科班。為求學生有均衡的個人發展,除體育、智育與心理外,兼有靈修及道德的培育。該校尤重視課外活動 : 如宗教組織、班際比賽 - 雙語之詩詞朗誦、歌唱及舞蹈、游泳、球類運動 - 及美術與工藝展覽等。此外,更鼓勵學生互助互愛,實踐聖保祿的精神,「為一切入,成為一切」。

聖保祿女子宿舍

一百五十年來,如果沒有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修女的照顧,過千被遺棄的孤兒及殘疾兒童,會因無人照顧而死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孤兒院被轟炸時,很多孤兒已離散,及至一九四八年,興建了一座新的孤兒院,成為人所共知的「法國嬰堂」,有些孤兒也返回來。由於經濟環境的改變,棄嬰之數目日漸減少,至一九七零年,再沒有收容孤兒了。孤兒院後來改名為聖保祿兒童宿舍,一九七五年再改名為聖保祿女子宿舍,而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的修女們繼續照顧留下來的孤兒。

聖保祿幼兒園

聖保祿幼兒園是一間非牟利的學前學校,註冊於社會福利部。它為兩歲至六歲的兒童提供全日托兒及教育服務。除教授基本的知識外,也教導他們認識天主。此外,也幫助家長了解幼兒成長的發展和照顧幼兒的技巧。並開設慕道班為那些對天主教有興趣的家長講授要理。

天主教聖保祿幼兒園

一九六一年,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會長Mother Bernard在新界大埔開始福傳工作,建立會院,名為「海星聖教所及醫療所」。至一九七零年,遷移至現址,使窮苦者能接受更好的醫療服務。七零年代,許多婦女出外工作,為響應她們的需求,在一九七五年,遂將診所一部份轉為幼兒園。診所於翌年停辦。幼兒園現有四班共有九十四位學生。

top.gif (902 bytes)

 

line flower.gif (5244 bytes)

 

醫療服務

聖保祿醫院

修女一八九八年開辦了聖保祿醫院,一八九九年設立初學院,所有福嘉主教給修女們的信中,所列出的夢想已成真。在整個世紀中,修女們為減輕病患者的痛苦及苦難而作出偉大的奉獻。她們堅信病人是需要最好的照顧,因此醫院常提供最有效的服務和先進的醫療設備。有見及此,至一九四八年,遂加建一婦產科醫院稱為聖母亭,但於一九七五年因興建醫院的新翼而遭拆卸。新興建的新翼為一座六層高的大樓並增設了四百零三張病床,適逢今年聖保祿醫院創辦一百週年紀念,使修會慶祝在港服務的慶典更添色彩。

聖德肋撒醫院

一九三六年沙爾德聖保祿修女在九龍獲得一座平房興建一孤兒院,部份轉建為診所。為配合九龍人口急速的增長,醫療服務之需求增加,於是在一九四零年興建聖德肋撒醫院。聖德肋撒醫院 年來不斷擴展。最先正在一九六零年擴建南翼,病床數目由七十五增加至二百七十五。至一九六九年,開辦一護士學校,而翌年西北翼也正式啟用。至一九九一年,一座十二層高的東翼大樓亦已建成,它矗立於原本最先的位置上。時至今日,聖德肋撒醫院已有五百三十張病床的容量,設備先進完善。

牧民工作

香港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多年來都積極推行福傳工作。現今正參予堂區及醫院全職之牧職修女計有四位。有十餘位則於週末或主日於堂區作兼職的牧民工作。她們的工作多作堂區善會的神師、聖母軍神師、慕道班導師和主日學導師等。此外也舉辦信仰祈禱聚會、靈修生活營,以及探訪醫院、懲教所和麻瘋病人等。

top.gif (902 bytes)

 

line flower.gif (5244 bytes)

 

海外發展

台灣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十日,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修女到達台灣的桃園,提供門診服務及開始牧民工作。五年後,興建了台灣聖保祿醫院。一九六一年一月十七日 在花蓮為山地女子開設了一所學習生活技能的住宿學校。一九六三至六八年修女曾在教廷大使館服務。一九六六年在高雄開設一間宿舍,一九七四年在泰山開設另一間宿舍。一九七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協助花蓮教區照管一所「聖保祿牧民中心」,提供信友退省和活動的宗徒工作,於一九九四年退出花蓮教區。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因應台灣高雄的需要,在高雄醫學院附近興建一大專學生宿舍。自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三位修女,包括兩位韓國傳教士,開始在「世光教養院」為傷殘兒童及低智商者工作。至現今,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修女在台灣支上一間醫院和兩間宿舍,為當地居民服務。

澳洲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前任省會長高慧儀修女派遣三位修女,前往澳洲的南威爾斯摩士圍,並展開了澳洲的傳教使命。聖保祿國際書院 (舊名震旦書院) 於一九八六年二月成立。該校是一所設備完善的男女寄宿學校。設有專為投考澳洲新南威爾斯高中文憑會考而辦的十一及十二班。學生多數來自東南亞各地。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八日,另三位修女到達布里斯本。經過三年的商議、籌劃及興建,於一九九二年成立「聖保祿村」,該村為六十位受註冊護士照顧及幫助、醫生經常檢視、及有職業文娛治療專家治療高齡的市民提供住宿。此村另有為退休人士而殼的獨立居住單位十八間。至一九九五年,第三期發展完成,共提供三十個獨立居住單位和一個會堂中心、一所聖堂。

在一九九零年期間,另一傳教任務在悉尼的里灣開始,為一些好像外來寄宿生,在長週末及學期中段,方便留宿。修女們為附近地區的學校,進行堂區牧民工作,教授宗教知識,和主理在蓮地田的中文彌撒中心。她們也探訪孤獨無助的年老鄰居,並組織宗教和祈禱聚會。一九九六年,澳洲成為一個區會,劉靜娟修女為百位區會長。

top.gif (902 bytes)

 

line flower.gif (5244 bytes)